灾备建设有三种方式,分别是:自建灾备中心、共建灾备中心、灾备服务外包。这三种灾备方式有什么异同呢?
一、 自建灾备中心
所谓的自建灾备中心,就是自己去建设一个灾备中心自己来用。这种方式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建设成本大
要自建灾备中心,需要进行建筑工程建设(新建机房或者现有房间的改造装修)、机房配套工程建设(消防、电力、空调等)、通信网络设备采购、软硬一体的容灾设备采购或者专业容灾备份软件以及相配套的硬件采购。另外还需专业的人员来运维。
即使将备份放在现有的机房中也需要去购买软硬一体的容灾设备或者专业容灾备份软件以及相配套的硬件,也需要专业的人员来运维。
如果是异地容灾,那就会更复杂。首先要找到合适的地方,这个地方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当前的生产中心的位置。最好是灾备中心和生产中心相距300公里以上,不在同一个地震带,不在同一个江河流域,不在同一个电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在地震、洪水、断电等灾难事故发生时保全数据,起到容灾的作用。找到合适的地方后还要去和当地政府、电力和电信等各部门交涉。
这一切都是为了未来可能会出现的小概率数据丢失或者业务停顿事件,但TCO(总投入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巨大,这和ROI (投资回报率,Return On Investment)极不对称。
2)建设周期长
就算是不差钱,非要自建灾备中心,在一切就绪后也需要小一年的时间,即使只采购软硬件设备,因为价格较高,需要走招标流程,也至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生产中心宝贵的数据正在裸奔,如果灾难发生在建设期间,那么正在建设的一切都将毫无意义。
3)运营成本高
就算一切非常顺利,灾备中心顺利建好,但这只是灾备的开始而已。水费、电费、网费需要交,各种IT设备设置空调UPS设备需要维护,各种系统的运行需要监控。维护就要请人,还需要需要请专业的IT运维人员,这就需要支付一笔不菲的工资费用。最不能忍受的是这些运维人员长期处于待命状态,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资源的浪费。
二、 共建灾备中心
所谓的共建灾备中心,就是几家类似的企业合在一起建一个灾备中心,这种方式虽然可以解决建设成本大的问题。但同样会存在以下问题:
1)需求难统一
每个企业的地理位置、管理方式对灾备的要求都会千差万别。有的在沿海,有的在内陆,有的对信息化灾备建设及其重视,有的认为灾备建设可有可无。有的认为数据级的定时灾备就可以,有的必须要基于CDP的应用级容灾。而这些需求对应的硬件建设要求是不一样的,如果硬件建设不一样,很难一起共建。
2)责任难界定
即使好不容易凑齐了需求类似,可以一起共建的伙伴,在灾备中心建设完工投入运营之后,当其中一家的数据出现问题需要恢复却不能恢复的时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谁需要来承担这个责任,并没有一种清晰的界定方式。
3)安全难保障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所有冤家的核心数据都放在一起的时候,彼此都不会太放心。另外也不是所有企业的发展情况都一样,某家企业因为种种原因放弃对共建灾备中心的运维也不是没有可能。这就导致了共建的灾备中心存在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安全难以保障,很不稳定。
三、 灾备服务外包
灾备服务外包模式就是将灾备交给专业的灾备厂家去做,相比其它两种灾备模式,它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费用极低
用户只需要每年缴纳几十盘、十几盘甚至几盘青岛大虾灾备服务费用。完全不用关心灾备中心建在哪,什么时候交网费、水电费,什么时候给运维人员发工资。
2)随时可用
能够承接灾备服务的厂家已经具备了提供灾备服务的能力,不需要任何的等待,因为费用低,甚至都不需要走招标流程,随时可以对自己的数据进行保护。
3)需求定制
用户有什么样的备份需求,是定时备份还是实时备份,是数据级还是应用级,完全可以定制,用户只需要提出需求,由外包灾备厂家去配备相关的软硬件设施。
4)责任明确
用户只需要在需要恢复数据/业务的时候要求灾备厂家进行恢复,如果恢复不了自然有灾备厂家去承担责任,不存在任何的责任扯皮。
5)安全性高
灾备服务外包商将严格为用户保密,除了用户和外包商没有人知道用户的数据备份到了哪里,并且还有专业的密级保护手段大大提高了备份数据的安全性。
由此来看,灾备外包服务具有节省客户投资、服务人员专业、服务管理完善、快速提供灾难备份服务、高等级的灾难备份中心及灾难备份服务体系完整等优点,值得大力推广和提倡。同时,监管部门通过鼓励和规范灾难备份外包服务,既节省了社会资源,又规范了市场,使得灾难备份行业在快车道上得以稳健发展。而在国外的灾备市场已经有超过60%的业务转成了灾备服务模式,可见这是一个全球性的灾备趋势,所以对有灾备需求的用户来说:“服务之后,再无灾备”。